前言
顿巴斯前线的战火依旧没有停歇,不仅乌克兰士兵在奋战,在战壕里还能看到来自尼泊尔、美国、古巴等国家的外籍面孔。不过,最近从乌克兰最高拉达传来的消息就像一阵寒风直戳心窝:这些“国际面孔”中,有不少正悄悄倒向俄军,甚至有人带着情报“跳槽”去了对方那边。
乌克兰的伊夫琴科议员一针见血地说,乌军现在已经留不住人了,而俄军那“拿钱办事”的本事,才是这场搏斗中最深藏不露、最管用的秘密武器。
打不过、留不住、发不起工资:雇佣兵为何倒戈
乌克兰的伊夫琴科议员在8月的一次电视访谈中揭露了一个让基辅尴尬的真相:乌军的雇佣兵招募资金,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,还差得远呢。就是说,招来的兵都领不了工资,打算招的新兵,干脆就不愿意来了。
更让人心塞的是,俄军那边直接开出了每月2000美元的高薪,还顺带送一张俄罗斯护照。毕竟,拼命打仗的活儿,谁不想多拿点钱?于是,一批又一批来自尼泊尔、印度、古巴的外籍兵,索性“换了战场”,跑到那儿赚大钱去了。
这事儿可不是传说啊。早在2023年,就有个叫麦金太尔的美籍士兵,把乌军的情报带着直接投奔俄罗斯,还爆料说乌克兰军中有不少极端分子,甚至用平民当“人盾”。一股脑儿传出去之后,乌克兰在国际上的“正义形象”也开始慢慢暗淡了。
据德国《世界报》报道,战火刚开始的时候,乌克兰吸引了不少外籍的雇佣兵,数量超过两万。到现在呢,也就剩下几千个人撑场面,其他的不是跑了,就是换了岗位。而俄军这边嘛,加入的外籍兵力已经达到1.5万人,成了俄军后备力量中最给力的“国际纵队”,挺热闹的。
抗不住、守不住、不想再死:雇佣兵心态彻底崩了
这次转变队伍的风潮,绝非单纯为了些许金钱,讲实话,没人喜欢当那牺牲品。
到2025年8月,红军城北边的多布罗皮利亚地区一天之内被俄军推进了18公里。乌克兰那边弹药这叫一个紧,远程火力也跟不上,结果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不到4个小时。你没听错,也就是半天左右就扛不住了。更离谱的是,乌军新兵基本都是被强制征召的“菜鸟”,刚刚学会拿枪就被扔到前线,反倒变成了“督战队”,每天盯着那些不想打仗的新兵,自己也是快崩溃了。
俄军在战术上的“升级打怪”真的让人没法躲避。比方说那种用无人机投放的微型温压弹,除了能炸地面,连地下坑道都能“挤爆”,产生的高温高压让人防不胜防。好多外国兵士都说,听到那玩意发出的声音,全都馋嘴想立马跑了。
再说乌军那指挥系统也乱成一锅粥,命令老跳票,补给一断线,士兵们别说还能坚持,连马肉都得凑合着充饥。红军城的补给线被俄军的无人机盯得死死地,整天转圈,不给点新鲜货,乌军的后勤根本支撑不起一个完整的战斗队伍。这么一来,谁还愿意为这种摇摇欲坠的系统拼死拼活呢?
俄军三板斧:钱给到位、舆论造势、技术压制
俄军可没藏着掖着,对这些倒戈的事情反而是大肆宣传,直接打出一套“金钱+心理+技术”的组合拳,好像想借此打击对方、稳住士气似的。
在红军城战役里,俄军可没少玩点花样,不光大张旗鼓放“雇佣兵反水”的视频,还用Deepfake技术搞出乌军将领投降的假象,把这些短信群发给前线乌军,配上“末日倒计时”的字样,整得乌军士气直掉谷底,场面真是颇为震撼。
光从战术角度来看,俄军早就不再是之前那种靠“人海战术”硬撑的队伍了。到2025年6月,俄第98空降师在强渡北顿河那次行动中,先是借助电子战手段瘫痪了乌军的干扰体系,然后用无人机投下一堆“假目标”,让乌军误以为方向出了问题,结果乌方兵力一下子就陷入被动,被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到了第聂伯河战役那会儿,俄军一次性扔出了273架无人机,分几波出击,结果一下子就压制住了乌军大概73%的防空系统。乌军根本没辙,不光没有反击的机会,连稳住阵地都变得困难了,简直是一点反应的余地都没有。
乌军陷入系统性崩溃,西方援助也鞭长莫及
问题的根源,实际上不仅仅在前线。乌军眼下面临的是整个体系的崩溃,兵力已经所剩无几,整顿起来挺困难的。红军的城防线每一公里不到100个人,而像第155旅这种部队,兵力只剩原本编制的60%左右。那些剩下的人,还得天天遭受俄军无人机全天候的监视,连运输都得靠趁夜偷偷摸摸走夜路,伪装得紧紧的,补给线简直形同虚设。
更糟糕的是,依靠天靠地比不上靠西方,结果却发现西方也不一定靠谱。欧盟虽然嘴上承诺会提供4000亿美元的军援,可实际上拿到手的炮弹不到三成。美国那边提供的F-16战机和远程导弹,还在训练阶段,根本没有形成真正的战斗力。到最后,乌军只能靠吃马肉、用那些旧弹药去硬抗带有高科技装备的俄军,这仗怎么打呀?
倒戈潮背后的战争真相:忠诚正在被标价
在这场打仗里,最直白也最扎心的现实不是你死我活的兵戎相见,而是“钱在哪,心就在哪”。那些一开始被包装成“志愿支援”的外籍兵,慢慢变成了“拿钱干活”的打工族。出价高的一方,忠诚就归谁。这个发展趋势,让战争不再是理念和信念的较量,而变成了非常明显的利益交换,赤裸裸的那种。
俄军的招数挺直白:出钱、搞身份、提供归属感。至于乌军这边,没钱、没希望,就只剩下一张直达前线的单程票了。当那些雇佣兵自己开始琢磨退路时,战争的天平其实早就有点偏向一方了。
如今顿巴斯这片战场,不光是兵跟兵之间的拼杀,更是制度和资源的较量。俄军靠着那一招“钱途”搞定了外籍兵的忠诚,用心理战和技术战打法打散乌军的抵抗意志。要是乌方再搞不定资金跟兵源的问题,未来局势怕是不仅仅会变成“失地”,还可能变成“失心”哩。
总结一下吧:倒的不是兵,是信念;崩的不是阵线,是体系。俄军用的那招,虽然不怎么光彩,但效果确实厉害。外籍兵的抉择,实际上反映了乌克兰的未来——如果忠诚都能用钱衡量,那战局可就不完全靠武器拼了。尘埃还没散呢,接下来要看乌克兰手里还剩多少底牌。
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