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和篇幅基本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。
---
作者:武陟东旭
“把熊老师放出来吧?”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道。
保卫部长沉吟片刻,随后答道:“司令员,虽然上面说谁都能放,可熊大缜是不行的!”
“那我想见他,已经一天没见到他了。”
保卫科长脸色闪烁,吞吞吐吐地说:“司令员,熊大缜……他逃跑了。”
吕正操怒目而视,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你们寸步不离地盯着他,怎么可能逃跑?别拿我开玩笑,熊老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,我不会放过你们任何一个人!”
消息很快传来,熊大缜被一名战士击毙,吕正操的话不幸成真。
展开剩余91%得知这个消息后,吕正操悲痛欲绝,泪水顺着脸颊无声滑落。
随即,他猛地拔出腰间的手枪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……
这一幕,发生在1939年7月下旬,正值冀中军区转移途中。
吕正操口中的“熊老师”究竟是谁?他为何被囚禁?又为何最终遭遇杀害?而吕正操接下来将如何应对?
这一切,还得从冀中抗战的历史说起。
1938年春节期间,冀中军区正沉浸在新春的喜庆中,忽然不远处的院子里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。
紧接着,一名战士气喘吁吁地冲进来,向吕正操汇报:“司令员,情况不妙!小曹他们出了事!”
吕正操皱紧眉头,沉声道:“一个月内出了三起事故,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必须请专家来帮忙!”
众所周知,八路军自抗日前线出发后发展迅速,到了1938年初,兵力已突破20万人大关。然而,蒋介石政府仅给予八路军三个师、4万余人的编制,严重限制了补给和武器弹药的供应。
没有足够的弹药武器,不仅无法有效打击日军,甚至连基本的自卫都成问题。
怎么办?
只能从敌军缴获武器,但数量有限,敌人远比八路军装备精良,八路军主要依靠游击战术,缴获的弹药根本满足不了需求。
最好的办法,是自己制造枪械和弹药。
在军区领导的号召下,抗日军民开始自己动手制造土制炸药,利用木炭、硫磺、硝石按比例配制黑色炸药。
但炸药配方要求极为精确,稍有差错便可能导致威力不足或爆炸失控,伤及自身。
缺乏精密仪器、工艺和数据,炸药的制造成为一大难题。
那段时间,不时有爆炸事故发生,造成多名战士伤亡。
因此,吕正操坚决提出不能盲目冒进,必须请来专家指导。
吕正操把寻找专家的重任交给了张珍(后来任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)。
张珍是一名知识分子,在北平有广泛人脉。
吕正操亲自找他,命令他“招兵买马”,动员一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前来根据地,协助军火制造。
就在这个背景下,熊大缜来到了冀中军区。
熊大缜,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,当时名气不大,但他的导师叶企孙却是物理界泰斗。
叶企孙曾任清华物理学院院长,拥有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和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和权威。
华罗庚、钱三强、李政道、杨振宁等科学巨擘都曾受其教诲。
熊大缜出生于上海的名门世家,1913年生。
他的父亲熊正琦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举人,民国时曾任吉林财政厅厅长。
熊大缜外表英俊潇洒,性格豪爽大方,学识渊博,文理兼优,还是足球和网球运动的佼佼者。
作为叶企孙的得意门生,他深得导师真传,毕业后被留下当助教。
叶企孙对他寄予厚望,正准备办理去德国深造的手续。
同时,熊大缜也已经定下婚期,打算结婚后远赴欧洲深造。
如果顺利,他将会是一位著名科学家。
然而,一切因张珍的介入发生了变化。
吕正操派张珍去北平时,叶企孙正在天津疗养。
张珍本想找清华学生孙鲁,但孙鲁因肺病无法前往,他热情推荐了熊大缜。
孙鲁回天津老家,在英租界找到了与导师同住的熊大缜,详细介绍了冀中抗战的紧迫形势。
自七七事变后,清华大学准备南迁昆明,叶企孙负责抢运图书和仪器,熊大缜作为助手随行。
然而抢运未完,日军已占领清华园,师徒二人被迫转移到天津租界。
熊大缜性格热情,听完介绍后满腔热血,决心赴冀中军区效力。
初见熊大缜,张珍感到不安。
作为原辅仁大学助教,他经历过战火洗礼,身上有浓厚军人气息;而熊大缜一身西装革履,面容白净,书生气十足。
张珍担忧地问:“根据地条件艰苦,你能适应吗?”
熊大缜潇洒地脱下西装领带,扬起眉毛说:“别隔着门缝看人,你能吃苦,我为什么不能?你吃小米饭,我也行!”
他随后找到叶企孙,坦率地说:“老师,我决定去冀中八路军。”
叶企孙感到震惊,认为后方贡献远比前线重要,担心熊大缜能力不足。
他问:“你不去昆明了?不去德国了?真的确定要去根据地?”
熊大缜郑重点头,回答了疑虑。
约定出发的日子渐近,师生二人心情沉重。
多年朝夕相处,已胜似父子、手足。
战场凶险,生死难料,此去不知何时再见。
叶企孙心中隐隐忧虑,感到一股壮烈的悲凉。
他深知弟子聪明能干,却单纯感性,面对残酷复杂的环境恐难应对。
临别时,他再三叮嘱:“你想清楚了吗?”
熊大缜坚定眼神给予肯定,叶企孙无奈叮咛:“那你去吧,好好干。”
1938年3月,春雨绵绵,师徒挥别。
谁曾料想,这竟是生死诀别。
熊大缜推迟婚期,放弃德国深造,毅然来到根据地。
吕正操十分重视熊大缜,早早带着警卫员在司令部门口迎接,紧握其手说:“你是我们根据地的‘及时雨’,失迎了!”
他任命熊大缜为军需供给部部长,全面负责军需物资。
熊大缜才华横溢,但深知单凭一人难以扭转人才匮乏的困境。
1938年端午节,他化装潜入日军占领的天津,寻求恩师叶企孙协助。
叶企孙在学生中影响巨大,不到两个月,就有近百名平津大学生义无反顾前来支援,聚集在熊大缜麾下。
人马齐备,决战时刻临近。
熊大缜如将军般指挥两个研究小组潜心攻关。
他亲自参与最危险的烈性炸药研究。
虽擅长理论,炸药制造需理论结合实践。
他和技术骨干昼夜苦干,成功研制出威力强大的自制烈性炸药。
该技术国内领先,广泛用于“地雷战”“伏击战”,熊大缜因此被誉为“地雷之父”。
他还研制出能摧毁坦克的“反坦克地雷”,威力惊人。
1938年9月,他率团队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电控氯酸钾地雷。
一列满载军火的日军列车呼啸而至,地雷引爆,火车头被掀翻,后续军火爆炸连连。
日军伤亡惨重,惊恐不已,纷纷猜测八路军新武器的来源。
新型地雷的出现,极大增强了冀中军民的战斗信心,日军心惊胆战。
阜平县五丈湾村民兵李勇在抗战期间,利用地雷先后炸死炸伤360余名日伪军,摧毁日军汽车25辆。
天井关之战中,专门炸坦克的地雷将日军第八连装甲车炸成废铁。
日军报纸惊呼:“中国军队拥有反坦克地雷!”
日军《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》亦详细记录了其防范地雷战的策略。
熊大缜领导下,冀中根据地炸药厂迅速壮大,一年内工人数千,已具备大规模生产地雷、手榴弹、复装子弹和掷弹筒弹,以及枪械修理能力的规模。
客观而言,熊大缜的到来极大缓解了八路军弹药短缺的困境。
武器制造水平大幅提升,战争力日益增强。
然而,这一切随着熊大缜被捕戛然而止。
1939年春,蒋军渗透根据地,八路军成立锄奸部,大规模清查汉奸特务。
冀中军区锄奸部怀疑军区内部存在庞大特务网,北平学生骨干的供给部和技研社被认定为中心,部长熊大缜成了头号嫌疑人。
随后,熊大缜与技研社多名技术员被捕,供给部、炸药厂、印刷所、卫生部、医院、电台等机构中众多知识分子也遭控制。
引荐人张珍亦被拘留。
熊大缜很快被指控为“特务”。
锄奸部称有“铁证”——一封密信。
密信藏于一批“肥皂”(TNT)中,于1938年8月经平津保交通站送达。
信中称:“你派来的人已见到,所需物资已开始送出。急需物资最好在秋收前通过水路运输。”
署名:“天津党政军联合办事处。”
锄奸部认定此处是蒋军在天津的特务机关。
“白纸黑字,铁证如山。”
1939年3月,熊大缜被定为“特务、日本汉奸”,接受审查。
数百名“特务”被揭发。
此时,熊大缜导师已在昆明西南联大执教,得知消息后通过关系向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反映。
主席听闻表示怀疑:“我不信一个小单位全是特务。”
随后,晋察冀武装部长王耀南再次调查,结论为:“证据不足。熊大缜案关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