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时期,一个团通常能编制多少个连?其总兵力又有多大?
其实,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,因为不同部队在不同时间段的编制有所变化,甚至连连队数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当时,步兵团的基本编制大多遵循“三三制”原则,也就是一个团下辖3个营,每个营再下辖3个连。
但实际上,一个连的兵力规模可有很大差异,有的只有七八十人,而有的则达到一百五六十人不等;一个营有时会带有重机枪连,有时则只有4个步兵连。到了团级,编制还会加入特务连、侦察连、通信连、运输连、工兵连、骑兵连、炮兵连等,有的团设有这些连队,有的则没有,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团的整体实力。
以国民党军步兵团为例,最简配的团通常只有一千多人,只需凑齐3个营9个连即可;而配置较高的步兵团,兵力则超过3000人,除了标准的三营九连外,还包括营属的重机枪连和战防排,以及团属的迫击炮连和战防炮连,武器装备和兵力数量差异显著。
在我军方面,拿八路军初期团的编制来说,通常在团级设有特务连,有炮兵时会设迫击炮连,团下辖3个步兵营,每个营含4个步兵连,并有1个重机枪连或排。
因为最初编制有限,正规团中步兵连人数不少,往往有一百多号人,因此兵力较充实的团总人数可达近3000人,而一般的团兵力则约2000人左右。
展开剩余80%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是第115师独立团,该团下辖3个步兵营共12个步兵连,加上一个特务连,全团兵力约1700余人。
随着八路军不断发展壮大,最初部队编制比较混杂,有的地方以支队、大队为单位,有的则是新编团、独立团等。
到了1939年,八路军开始按标准团编制整编部队。
当时一个团的标准兵力大约是2000到2500人,但各战略区情况不同,兵员多的地区一个团可超过2500人,而人口较少的战略区团兵力则不到2000人。
以八路军第120师体系为例,该师主要驻扎在晋西北,那里人口稀少、土地贫瘠,因此团级部队兵力规模相对较小。
本文所讲的第120师第8团,在1940年11月南峪整编后,兵力维持在约1800人左右,下辖14个连队。我们可以通过该团的编制情况来具体分析其实力结构。
第8团的起源可追溯到1939年初,第120师主力进入冀中后组建的独立第3支队。
当时第120师在冀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扩军,于是从主力部队抽调3个连加上100余名干部组成第3支队,初始兵力304人,分为作战大队和干部大队。
这说明当时步兵连普遍只有六七十人,因此3个连组成的作战大队不过200多人。
独立第3支队成立后,立即向冀中五分区(后改十分区)进发,一方面收编游击队杂武装,另一方面招募新兵。
第一个组建的是第7团,兵力约700多人;随后收编六支队为第8团,兵力大致相当;第9团则由后来的新六支队组建。
由于冀中地区人口众多,扩军较为容易,第3支队返回晋西北时兵力已由300人增至5000人。虽然每团人数不到2000,但基本编制齐全,战斗力较强。
在随后的战斗中,由于减员严重,第9团被分散调配,第8团也被分编,一部分老弱人员被安置,另一部分兵力充实到旅直属队和第716团。
既然第8团被分编,为何还要提及?
这是因为为了照顾第8团干部战士的情绪,留下的第7团被改称为第8团。
经过整编,该团仍下辖3个步兵营,每营4个步兵连,体现了八路军主力的“三四制”标准。
经过补充后,一个步兵连兵力通常超过100人,4个连加上营部,一个营约500人左右。
武器装备方面,每步兵连配备三四挺轻机枪,步枪型号口径基本统一。
重机枪、迫击炮等装备主要集中于团级,步兵营本身一般不配备这些武器。
文中提到的3个营共12个步兵连,总兵力约1500人,另有300人组成团部及直属队。
在电视画面中,团级指挥部通常只显示少量机关和警卫人员,团直属队的展示相对较少,实际上八路军步兵团普遍设有直属队。
以第8团为例,团直属队包括2个连:侦通连和特务连。
侦通连全称侦察通信连,虽未详细说明其内部构成,但估计包含2个侦察排和1个通信排,兼顾侦察与通信任务。
通常编制大时,会单独设侦察连和通信连,但晋西北部队编制普遍精简,侦通连便合并两者,兵力约一百余人,主要装备短兵器。
特务连兵力也约百余人,由多个排组成。
其中包括迫击炮排,装备估计有2门迫击炮,作为八路军主力团的重要火力支持;重机枪排,装备2至3挺重机枪;还有一个步兵排,主要负责警卫团部机关,排内人员多由基层选拔,普通战士具备班长技能,班长能当排长,排长则能兼任连长。
此外,团部的司令、政治、后勤、卫生等部门共有约百人。
以上团部300余人,加上1500余名作战部队,共计组成了该团约1800人的完整编制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